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是近年出现的新型水质净化技术,采用的是生物处理技术。人工湿地的基本原理是,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,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。当污水沿一定方向通过系统时,在耐湿植物和土壤相互作用下,水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,从而使水质达到深度净化。
让我们来到闽南地区的石岩河支流,又黑又臭的污水被截流后先要通过沉砂池和细隔栏,将漂浮的固体垃圾拦截。随后污水经过水泵的提升,进入一个5米深的水解池,通过填料和微生物膜吸附水中较小的颗粒物并分解部分有机物。最后污水通过输水管网进入人工湿地,大量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被湿地植物吸收、分解,最终从湿地出来后就变成清可见底的河水。加药装置 自吸泵车负责建设的刘工介绍说,从“污龙”到清流,整个过程仅需3个小时左右。
在人工湿地处理现场,2.4万平米的湿地被分成了8片,每片分别种着富贵竹、郁金香等不同的湿地作物,湿地片区之间还种植着垂柳等观赏树。刘工介绍说,人工湿地不仅具有污水处理的能力,还具有观光价值和环保示范的功能,种植的湿地作物也有经济价值,因此人工湿地综合效益显著,是水源区控制用地中很有前景的项目。
据了解,石岩河人工湿地日处理污水量达1.5万吨,仅投资800多万元。建成后,污水处理成本每立方米只需1角钱,比化学处理的成本低80%。环保部门的检测报告显示,处理前污水的悬浮物、化学需氧量、磷酸盐含量分别是每升水604毫克、1864毫克和7.4毫克,处理后则大幅降低到7毫克、19.7毫克和0.106毫克,可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“放心水”。
由于人工湿地成效明显,宝安区环保部门正规划一片更大面积的人工湿地,用于处理石岩河干流的污水。据透露,二期工程占地面积将达5万平米,建成后日处理污水量可达4万吨,到时流入石岩水库最大的污染源将得到控制。
从入水口流入的是灰黑色、散发着恶臭的污水,而从排水口流出的则是清澈透明无色无味的净水,在全国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——石岩河人工湿地看到的场景。据介绍,这一处面积达2.4万平米的人工湿地自上月建成试运行以来,运行状况良好,经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水可达到地表一级排放水的要求,目前每天可为石岩水库减少1.5万吨的污水排放量。
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民心工程 为老百姓造福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