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全解析特点
发布时间:20-06-02 浏览
次
生物膜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由来已久。早在1914年,在活性污泥法发明之前,生物膜法就已经应用于污水处理。该技术自迅速发展和应用以来,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关注。经过不断研究,该工艺已从低负荷生物滤池、高负荷生物滤池和塔式生物滤池(代生物膜工艺)发展到生物接触氧化、浸没式生物滤池和生物流化床(第二代生物膜工艺)等多种工艺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,生物膜技术的第三代——BAF。
该工艺用于污水处理的三个阶段,然后发展为直接的两个阶段。目前,它在欧美、日本等发达广受欢迎。目前,有3500多家污水处理厂正在使用这一工艺。在中国,这一工艺正逐步用于污水处理。
适用范围:
该工艺具有去除SS、COD、BOD5、硝化、氮磷的功能。其主要特点是生物氧化与悬浮物截留相结合,节省后续二沉池,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,提高工艺简化程度。主要用于水体富营养化、城市污水、食品加工废水、酿酒造纸废水的处理,也可用于再生水的处理。
根据处理功能的不同,可分为:
Dc-baf是一种以去除有机物为目的,用于生化性能好的工业废水和对氨氮无特殊要求的生活污水。主要去除污水中的碳化有机物和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,即BOD、COD和SS。
N-baf的目的是去除硝化作用:仅适用于需要硝化作用的场合(排放标准仅要求氨氮,未规定总氮)。整个滤池处于好氧状态,微生物主要为自养硝化细菌。
Dn-baf设计用于反硝化,适用于需要总氮的废水。滤池内未设置曝气器,滤池处于厌氧状态。在厌氧条件下,硝化细菌将no3-n和no2-n还原为N2。
Np-baf用于去除氮和磷,通过添加化学脱磷剂可以去除氮和磷。在滤料的作用下,产生絮凝作用,泥沙留在滤床上。通过定期反洗从系统中除磷。剩余污泥增加15%-50%。
工艺原理:
生物滤池的净水原理是微生物在滤膜上生长的生物膜的氧化和分解,滤膜和生物膜的吸附和保留,沿水流方向形成的食物链的分级捕食,以及生物膜内部微环境和厌氧部分的反硝化作用。
当污水流过滤料时,高活性的生物膜附着在滤料表面并使滤料通气。当生物膜成熟时,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降解,从而得到净化。好氧和兼性微生物生长在生物膜的表面。有机污染物通过微生物的好氧代谢降解,终产物为H2O、CO2、NO3等。由于生物膜表层耗氧,生物膜内层微生物处于厌氧状态。终产品为有机酸、乙醇、醛类、H2S、N2等,滤料本身具有截留和吸附污水中悬浮物的功能。另外,经过培养,滤料上生长了大量的微生物。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粘性物质,如多糖和酯,起到吸附剂和桥梁的作用。它们与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结合形成小的絮凝体,通过接触絮凝去除。